忙碌的周日。5点半起来,各种忙碌,各种“Uber Driver”的间隙,我还是把这本书读了一遍。
这本书是我好几年前,还是疫情前,回国的时候,买回来的。当时的时候,就是随便翻了一下,没有特别深的印象。细想起来,主要原因还是当初的东家是做生物科研市场的,主要客户就是生物千老们,跟小米的纯消费者业务区别太大,里面讲的很多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。
这本书的作者,黎万强,是小米的联合创始人,不过不知为啥他比较早就离开了小米,后来写了这本书,雷军同学给写的序,小米的很多内部人员帮忙参与。
现在的主要“东家”虽然也还在医疗领域,但是面对的客户群体是普通的消费者,所以,重新拾起这本书,我竟然发现了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。这里给大家一一罗列一下。
1。 首先,这本书,表扬一下,挺实在。抄袭痕迹几乎没有。我说的“抄袭”就是,市面上很多书,整本书下来,真正属于作者自己思想的部分少的可怜,似乎是为了凑章节,前面很多章节,要么在阐述为啥要写这本书,为啥这个事情重要,然后,又把各个学派的观点复述一边。真是“吃猪肉要从养猪开始讲起”。
2。 口碑的铁三角。产品;社会化媒体;用户关系。一个企业想拥有好口碑,好产品就是口碑的发动机,是所有基础的基础。产品品质是1,品牌营销就是后面所有的0。没有前者,后面有多少0都是没有意义的。 我非常赞同。就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如果没有产品,后面所有的零都是吹牛。最好的客户关系就是朋友关系!
3。 参与感三法则——产品战略,用户战略,内容战略。这个基本上就是当今市场营销的三大块,缺一不可。产品战略就是做爆品,有本事就做一个,把这个做到品类第一。用户战略就是用“信任背书”,把弱用户关系推向强用户关系。内容战略要遵循“有用,情感和互动”,要说人话。
说到“要说人话”这点,这两年体会比较深刻的是,我发现很多公司,其实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想要表达啥,然后,就是使劲的用一些特别大的词来笼统的概括,比如,最前沿,最先进,精准医疗先驱等等。
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,所以就采用一种我们以前在咨询公司常用的方法:If I can’t CONVINCE you, I’ll just CONFUSE you.
4。用户体验(customer experience)的核心是“为谁设计”。这个点,在我看来,很重要。很多人,甚至是CEO,整天讲customer experience,但是实际上,他们说的是他们的experience, 就是他们想要怎样怎样。这不是说她们是自我为中心,他们是想当然的以为他们很了解客户,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体验过了,当然知道客户想要啥,也不想真正的坐下来听听客户的声音。最后走了很多的弯路。
为谁设计,很多人可能忽略,这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。只有定下这个原点,坐标体系才能定下来。
5。 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。这句话,很多创业的人特别喜欢,甚至是成了钻牛角尖的借口。要在客户care的地方把自己逼疯,才是值得的。
6。 产品第二,团队第一。乔布斯的一句话,我也是第一次在这本书上看到,抄出来给大家看看,“我过去常常认为以为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,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。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。”
7。 做品牌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,“我是谁”。这就是任何品牌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,关乎定位。经典定位理论是指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,如何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。
关于品类逻辑。任何一个产品,都要先考虑它的品类逻辑。因为用户做选择时,他的内心一定是先选品类,再选品牌。如果你的品类不存在,用户就会把你放到一个他认为最为接近的品类里头去。比如,健康长寿管理产品,当这个品类在市面上还不存在时,人们就要把它要么往体检产品,要么往养生产品,那里头去套。这本身不是消费者的错,每一个有智商的人都会这么做。 所以说,如果你的品类是新的,那就需要做很多很多强化品类的教育工作。
8。 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技巧。这点特别适合市场预算少的企业。要善于用巧劲,要有幽默感,要用于自嘲,甚至自黑——说白了, 就是别端着,舍得把自己扔到客户当中去,在批评中成长。
9。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。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你的服务再好,产品再好,但是很慢,也一样没戏。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,“快是一种企业文化”,如果一个企业内部运营就很慢,客服是不可能快的。
10。文案策划。一剑封喉是文案策划的要点。具体说就是在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个要求: 一要直接,讲大白话,让用户一听就明白;二要切中要害,可感知,能打动用户。
不要玩虚的,比如高大上,伟光正,用户都看不懂。也不要把噱头当卖点,没有把产品那个最大的点、最本质的点讲清楚。
没有人会喜欢塑料花,真实才动人!
最后一句,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。
能穿越时间的,不是商业,也不是科技,而是哲学、文学或者艺术。
(完)
近期评论